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环境人 ——记中交四航院港珠澳大桥总营地项目工程师李彬
今年是李彬接触给排水的第16个年头,这16年里,他一直在努力做一个爱水、乐水、知水、懂水的给排水工作者,但就专业而言,他说自己依旧是个新人。接受采访时他安静地坐着,一个标准的工程师模样,说话很和缓,看上去有些心如古井波澜不生,但谈到项目设计时,他会忍不住提高分贝,加快语速。
一方面他是不安分的,敢想敢做,面对一次次挑战,用创新思维反复尝试;一方面,他又是极其安分的,淡然地面对自己的工作。这两者看似是矛盾的,但对李彬而言,本质是一样的,这就是他,锐意进取又踏实笃定。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这段经历,他觉得对他而言,是荣誉、是责任,更是使命。
炮制虽繁 必不敢省人工
李彬从2010年开始参与港珠澳大桥项目,主要参与了施工总营地、预制厂和珠海侧接线人工岛这三部分给排水方面的工程建设。
李彬坦言,从接手工作到设计完成,和别人协调沟通这方面大概占了20%—30%的时间,这也点出了这段施工总营地工程设计中最显著的特点。施工总营地位于珠海的淇澳岛上,作为可容纳2000人生活办公的临时场所,工程量很大,但从设计到施工再到竣工,却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可以说是将工期压缩到了极致。这归功于李彬和其他建设者们从接手项目开始,就同期直接开始做施工图。当然这在节省时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项目施工图设计的难度。
“做设计这一块,施工图的工作量是最大的。总平面的一些细微调整,都会牵扯到各个专业领域的变化。”李彬回忆起那时经历的调整变化,至今记忆犹新。最初各个专业领域是分头各画各的,画完之后大家再聚在一起交流,然后发现出现了一些“打架”的情况,这就需要做出协调让步,“比如排水的管线和电器的管线撞了,我们就去找电器,看能不能把他们的抬起来,或者我们的降下去。”
不仅如此,施工总营地项目为了节省工期,还将工程分了四个标段。四个标段部分并不是同时投入使用的,建设也有先后顺序。比如在做岛隧项目之前,岛隧营地标段要建完,在岛隧营地标段建完投入使用的过程中,检测监理的标段同步开始建设。相当于一个标段投入使用的同时,其他标段的部分也在赶工。
“所以难点就在于我们开始在做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几个标段之间的关系,一是衔接,二是统筹。如果项目是一下子完成的,我会有一个全面统筹的思路,但是现在把它拆成这里一块那里一块,我们在做的时候就要充分地去预留,要考虑剩下标段后续的发展。”李彬说道。这种后续发展的不确定性导致后来总平面图发生了调整,于是,作为下游专业,李彬和团队又将给排水设施再度进行了调整,这其中又不可避免与其他专业再度进行磨合。
“营地虽然内容不多,但是给排水专业图纸多达250张,确实很令人头疼。”处理碰撞、协调摩擦的困难与繁琐可见一斑,然而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为了港珠澳大桥项目的全局考虑,这些繁琐李彬他们甘愿承担。
事实上不只是港珠澳大桥这个项目,李彬作为设计的乙方,所有工作都注定与沟通分不开。采访那天,他下午就要出差,一方面还在和同事沟通正在进行的一个项目设计,处于施工阶段的另一项目的业主又打来电话反馈。手头永远几个项目并行,电话、QQ、联系单、传真不断,这就是这个行业的日常,对这些,李彬也早已习以为常。
“我以前用的是每月158元的套餐,现在用的是188元的,每个月通话时间是650分钟,基本上都可以打完,话费一直都很紧张。”李彬搓搓手,笑着说。
不期修古 不法常可
夫处世之道,亦即应变之术。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贵在随机应变。这是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这段经历教会李彬的道理,面对其中的诸多挑战,李彬和团队坚持特殊情况特殊对待,敢于变通勇于尝试。
比如港珠澳大桥珠海侧接线人工岛的给排水设计,就是一次尝试和创新。珠海侧接线人工岛为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先行工程的人工岛部分,位于珠海市拱北湾接岸海域。人工岛长约1.3km,南北宽70m,总用地面积9.2万m2,护岸总长2684.19m。根据连接线工程隧道的走向及桥梁的纵断面设计,拱北湾大桥由口岸人工岛过来接近本人工岛时往西通过路基段与开敞段隧道连接,再往西延伸即隧道进入地下。除了连接功能,连接线同时也承担着景观功能。为了让行人站在上面能看到港珠澳大桥,方便观赏,人工岛护岸挡浪墙设置的不是很高,因此会有少量越浪进入人工岛。这就要求这部分的排水设计除了需要涉及常规的雨水排水,也要将越浪排水纳入设计范畴。
人工岛护岸长2000多米,整体越浪量较大,越浪排水需要及时快速,而排水沟的收水面最大,排水最快、效果最好。面对这种特殊情况,李彬他们在四周护岸内侧设置一条排水沟,让雨水和越浪都通过排水沟排入大海。“雨水的强度在一定时间内基本是连续的,而越浪是不均匀的,浪是一波波往上上的,它有的地方会大一些,有的地方会小一些。”排水量不同,排水装置的设计也存在差异,面对这种不确定性,李彬他们利用水工专业提供的越浪量数据,累积暴雨量,叠加精确计算出排水沟的深度和宽度。这种小创新巧妙地解决了让海浪不再越界,不再乱来。
除了珠海侧接线人工岛的排水沟设计,同样体现因地制宜,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原则的还有施工总营地里的排水沟设计。
很少会有项目在全部场地都采用排水沟,原因是与埋在地下的排水管相比,排水管沟设计与其他专业的碰撞摩擦会更多,设计时要统筹考虑它的走向,和其他专业的交叉,所有沟的走向也要和路结合起来,尽量少穿道路。贴着路边和整个建筑的四周去做,工作复杂很多。综合考量众多因素,为了更好更美观的视觉效果、更低的造价、更便捷的检修和维护,施工总营地的排水部分也全部采用排水沟,并在排水沟上面覆盖彩色的人行盖板,满足了美观和实用的双重要求。
事不凝滞,理贵变通。根据特殊情况采取特殊之法的还有施工总营地的化粪池设计。常规情况下化粪池通常使用混凝土建造,或者直接用砖砌。但是施工总营地项目一要考虑到施工的进度,要很快的建造完成并投入使用,二则技术要求很高,所以最终李彬他们选择采用房地产项目上已大力推广的玻璃钢成品化粪池。“用玻璃钢成品首先建造速度快,节省工期,其次玻璃钢的防腐性比较好,因为考虑是在海边,需要具备更高的防腐性能,并且使用玻璃钢成品造价也相对低。”李彬这样解释。
水运给排水和市政给排水不同,常常会面临特殊情况,这时候就需要一些看似另类的设计来应对,比如李彬他们在口岸人工岛排水井设置的橡胶止逆阀。在口岸人工岛排水设计里,海浪的存在为排水的设计增添了难度,人工岛共设置了8个排水出口,每个出口采用DN1200的排水管,最终通过排水管把雨水排入大海。排水出口连接大海,时常会有浪打过来,从排出口倒灌进入排水沟,对出口形成一定的顶托,将严重影响排水效率。
为了处理这个问题,李彬他们当时进行了很多尝试,按照常规思路,做拍门、做闸门,但是效果都不好,他们又询问了很多商家,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种种摸索后终于接触到了一个水利行业的新产品“橡胶逆止阀”,又称鸭嘴阀。这种阀门的特殊之处在于,外海水位较低时或无波浪顶托时,阀门内外水位差会把阀门顶开,顺利排水,而当出口有波浪打来时,这个阀门会自动闭合,防止海水倒灌,随着波浪退去,阀门依靠重力自行打开排水。最终成功解决了人工岛排出口海水倒灌这一问题。
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根据所面对情况的特殊性,因地制宜综合全局做出最佳决策,这是李彬和团队的选择,也正是无数港珠澳大桥项目建设者的真实写照。正因此才能最大程度节约成本利用资源,保证了港珠澳大桥建设效率的最大化。
默默尚自谦 殷殷不多让
“幸运”是李彬在采访中提到最高频的词汇,他认为自己所付出的努力都是“应当”,而所获得的收获都是“幸运”,不愿表露自己的功劳和成绩,而是不断感谢所有的相遇和经历。
回忆起在河海的求学生涯,李彬认为得遇良师益友是幸运的,如今他十分怀念教建筑给排水的一位汪老师,“他备课很充分,讲课思路特别清晰,深入浅出,板书也很认真,给我们批改作业也很用心”。汪老师的敬业精神让李彬时隔多年依旧感念,他觉得汪老师教的知识对他之后的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而能进入四航院工作,在李彬看来更是一次意外的幸运,他在大三的时候也面临着读研还是找工作的犹豫,“我当时保研成绩差了一点,也曾试着复习考研,大三暑假看到辛勤劳作的父母,实在不忍心再为他们增加负担,决定毕业后直接工作,以减轻父母压力。”李彬回忆到。当时四航院刚好来河海招聘,他觉得广州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城市,就去参加了面试,然后就是顺利的面试并最终签约。
李彬觉得能够在职业生涯最初的成长期遇到港珠澳大桥项目,更是一种幸运。他2006年从河海毕业后进入四航院,2007年在北海工作了半年,2008—2009年去了湛江,大多时间都在现场,真正待在四航院里的时间其实并不长,港珠澳这个项目可以说是他在工地待完之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相对大型的并且由自己独立完成的项目。他最初的关于室外设计的经验就是从这个项目中获得的,这个项目教会了他如何沟通协调和统筹,在之后其他项目的设计中,这些经验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李彬谦虚地把一切归结于自己的幸运,但其实所有的幸运都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正是他的不懈努力,在做出每一个选择之后脚踏实地的付出,才让幸运与自己始终相伴,如影随形。
与水结缘 学于河海
2002年高考结束的那个夏天,李彬第一次看到了“给排水”这三个字眼,那是在ManBetX网页版登录的一纸招生简章上,上面写着:给排水——未来城市的水龙头。他感觉这个专业挺有用,什么时候都少不了,就这样,一纸简章,与水结缘,又在班主任的强烈推荐下,他把给排水专业填报为了第一志愿。
当时,那个初入河海的18岁少年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与水结缘的一生由此开启,他更加没有想到的是,在之后的职业生涯里,陪伴他的不是当年那个一见钟情的城市市政给排水,而是日久生情的港口码头和水运。
前段时间,李彬和老同学们在十周年聚会时又回了一趟河海,感慨于母校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也发现那段大学时光留下的印迹依旧顽强地活在他们每个人身上。那段在图书馆、自习室努力学习,周末坐105路去市区购物的大学记忆已经留在了过去的岁月里,但在河海学到的艰苦朴素精神依旧在李彬身上延续着,“我们单位也有很多河海人,能从他们身上看到做人做事的这种态度。”
对于有志于从事给排水工作的河海学弟学妹,李彬建议他们在本科期间就接触像四航院这样的设计单位,早点接触本专业工程内容,学业之余多熟悉行业规范标准,真正了解自己毕业后要从事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工作,只有了解之后才能在大学阶段更有方向的去学习和发展自我。
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从自2006年走出河海到现在,李彬从事给排水工作已经十年有余,校训铿锵犹贯耳,初心无改是身躬。在港珠澳大桥这项令人引以为傲的世纪工程背后,更是有无数像李彬这样的建设者们,践行着“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文/刘艺璇)
(转自ManBetX网页版登录官网)